模式与个人


歌曲何以能够寄意?为什么一首不是他自己创作甚至不是他自己演唱的歌,却能够传达听歌人的心意呢?

尤其以传统的观点而言,流行音乐还算不上艺术,至少不是那种大家想像中很个人化的艺术(看过最新一期《罗辑思维》的小伙伴自行脑补现代鄙视链的构成)。流行音乐乃一种创作人、歌手、监制、唱片公司和市场营销等单位一环扣一环地形成的工艺制作。它呈现的并非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,而是不同种类的、无名的模式组合。

既然如此,你我作为一个沧海之一粟的听众,又怎能把自己的特殊感情套入此种模式之中呢?

这个难题基本上属于所有艺术。所谓“感人”,指的可能就是:

1-作品足够抽象足够普遍,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易代入;

2-同时它还得有个人化或拟个人化的腔调,令听者代入之余还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;

3-不只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情,且似根本为己而设为己而造。

因此最好的流行歌曲无不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,尽管它动用了机械化的节拍、旋律与和声模式,尽管它的歌词可能离不开一系列彷佛来自“《填词常用语手册》”一类的语汇,讲究类似“平平仄仄平”、“宫商角徵羽”的韵律,但它说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。

例如Elvis Costello,数十年来被认为是最擅长情歌的好手之一,其长项就在于模拟各种虚构然而实在的处境,让听者各取所需;同时又赋予它们非常鲜明的人格特质。

例如《中国好歌曲》王晓天的《再见吧,喵小姐》,一个酒吧驻唱民谣歌手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漂,却通过几分钟的浅唱使众人沉默使导师啜泣。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cgi-bin/readtemplate?t=tmpl/audio_tmpl&name=%E5%86%8D%E8%A7%81%E5%90%A7%EF%BC%8C%E5%96%B5%E5%B0%8F%E5%A7%90&play_length=02:58

当人陶醉在这样的乐曲之中,他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复杂的诠释过程,不断在乐曲与个人经验之间来回修剪,好使其完全合模,化身成最私己的信息。

ps:喵小姐,下期再见。      ~o( =∩ω∩= )m。

广告

发表评论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徽标

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.com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Facebook photo

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Connecting to %s

在 WordPress.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

向上 ↑

%d 博主赞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