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有效提高元认知能力(问答02)
2016-10-5 星期三

什么才算是好的休息方式?
睡觉?看电视?听音乐?去酒吧喝酒?
去年11月BBC联合Hubbub做了一项关于休息的研究,调查了来自134个国家的18000人。结论中有一项是关于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动,最后得出的前三名分别是:
- 阅读
- 亲近大自然
- 独处
有意思的是,即便那些在我们看来喜欢热闹的外向性格的人,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。
调查人员之一的心理学家Ben Alderson-Day说:“人们在独处的时候,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觉、身体以及情绪上。”
这其实和我们说的,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,元认知能力得到彻底放松的放松是一样的。
注: BBC——英国广播公司。 Hubbub——一个由学者、艺术家、诗人构成的国际组织。 原文链接,请戳这儿。 |
路人甲 | 我让孩子做作业的时候,如果碰到不会的题目就再读一遍题目,一般多读一遍就会了。 |
---|---|
李笑来 | 只字不差的阅读是我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之一。 对于孩子来说,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元认知能力并不简单,这需要耐心。 后台有读者问,刚出生几个月、甚至几周的孩子要如何培养元认知能力。虽然我有机会就提醒大家保持耐心,但是依然还是能看到很多过于急躁的读者。 记得之前谈到注意力的时候就有读者提过类似的问题,我当时的回答是:自己先做好,孩子多半差不了。 有关元认知,我想给出的答案也差不多。保持耐心,先从认真阅读开始,和孩子一起慢慢培养控制注意力的能力。 你做好了,孩子自然也不会太差。 |
路人乙 | 全神贯注的阅读专栏文章和小说有什么本质区别? |
---|---|
李笑来 | 本质区别在于: 是否引发你的思考。 大多数小说的设计都是为了让你不思考或者尽量少思考,最大限度的跟着小说的清洁和框架去走。 而我们这个专栏虽然也会通过各种方法去解释问题,,但是我们归根结底是希望促进你的思考,进而让你能够慢慢开启元认知能力。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每周的专栏下面设置问题,强制你去回顾并思考这周的内容。而且我固执地不出音频,也是为了逼大家尽量一个字一个字地去阅读。 其实有些小说也会让你不停去思考,所以这并不是文章类型的差别。 更本质差别在于——你是否主动去思考。 |
路人丙 | 从大学开始,我就给自己准备了一个用来自省、反省的笔记本,平时有什么想法就记录下来。现在翻开以前的记录,感觉现在写的东西和以前比起来还是有挺大进步的。 |
---|---|
李笑来 | 就像刚开始坐享的,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犯困一样,刚开始反思的人,多半会因为想着想着头脑混乱而半途而废。 每个想要反思的人估计都经历过这个过程。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记录。如果自己意识想不清楚,那就下下来看。今天想不明白的事情,过几天回过头来看,说不定就会有新的思路和想法。 如果你开始记录就会发现,最初的阶段自己一直在同一类问题上打转,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推进。 慢慢你就会不断回顾笔记,修正自己的想法,学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向前迈进。在记录笔记,回顾笔记,修正笔记的过程中,你已经开始懂得如何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。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你循序渐进地锻炼元认知能力的过程。 |
路人丁 | 现在每天都很忙,坐享和反思都用半个小时,就花了一个小时。虽然这能提高元认知能力,可觉得什么事情也没处理。 |
---|---|
李笑来 | 没有直接的效果,所以感觉没用。 这恐怕是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锻炼出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生活中,我们总是会受到线性思维的影响。简单来说就是“种瓜一定要得瓜,种豆一定要的豆”,如果没有得到“应有的结果”,那么这些努力就是白费的。 但是很多时候,我们可能会碰到“种瓜得豆”的情况。 你在元认知能力上的努力,或许不能直接让你有任何产出,但他可能会在其它方面帮你想明白问题的关键。 比如,当你能够运用元认知能力去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时,这相当于间接帮你提升了效率,节约了时间。 而这些都是你愿意花时间打磨元认知能力带来的好处。 |
路人戊 | 我以为兴趣是天生的,后天培养出来的兴趣不是真正的兴趣。而且我还以为只要有兴趣就能把事情做好,从而忽略了训练。 |
---|---|
李笑来 | 单凭借兴趣就能坚持下来的事情恐怕不多。 缺乏训练的兴趣爱好,很快就会碰到限制,也就是我常说的“玻璃顶”。多数人的培养兴趣的轨迹通常是: 有兴趣——做一下——碰到玻璃顶——无法逾越——没兴趣——放弃。 实际上“刻意练习”和“增加兴趣”是相辅相成的。每当你突破了一个玻璃顶,你对于这件事情的兴趣就会加强,并且促使你进一步去刻意练习。 这个正循环一旦启动了,你多半就能够坚持去培养这个兴趣,并且能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全神贯注的快感。 |
看网友留言,请戳:这儿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