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如何错过一次升级的(问答02)
2016-10-26 星期三

从小到大,我们听过太多的“至理名言”。
对其中很多话我们都非常熟悉,有些甚至可以倒背如流。但是真正打心底里觉得某句话说得非常好,并且拿它作为生活准则的又有几个呢?
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至理名言,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不信你就可以拿出几个自己熟悉的至理名言,对比一下自己的生活,看看是不是在犯错之前就已经有人提醒过你了。
路人甲 | 我一直有个困惑,怎样找到身边志同道合的人? |
---|---|
李笑来 | 首先要提醒你的是: 坐在那里想是没有用的。 这就好比一个男生天天宅在宿舍,苦恼自己怎样才能找到女朋友。 我在文章中说过,如果你希望获得某项技能,那就应该尽可能去寻找拥有哪项技能的人群。如果你想,那就应该去健身房找“同道中人”。如果你想读书,那就去图书馆找。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怎么找,而是你知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。 他们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?他们喜欢去什么样的地方?他们通常在什么样的社交平台上出现? 如果你的目标是明确的,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会自然出现,随后要做的不过是去这些地方和他们接触而已。 哪怕不能和他们一对一的聊天,平时多关注一下他们的动态也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。 |
路人乙 | 我的语文不好,想当个作家。前几天看到一句话“只要开始写,就已经是个作家”。我希望根本停不下来,可我想不到如何给它赋予重大意义,该怎么办? |
---|---|
李笑来 | 想当个作家本身是个不错的想法,但是貌似这个意义对你来说还不够重大。 虽然单个作家拿到丰厚的稿费都可以是做事的动力,但是如果这不是你内心真正认可的东西,恐怕也没有办法让你持续做下去。 这个时候不妨试着去别的地方“找钥匙”,而不要把目光都盯在,“作家”、“稿费”上去。 如果说运动带来的快感来自于“多巴胺”,那么写作给你带来的快感则是“清晰的思考”。 想必每个人都体会过“想明白”的快感,那种感觉就像模糊的视线突然变得清晰一样。发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,尽管那只是一小部分,但是这不妨碍你感受到这份快乐。 写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“想明白”的过程。 不要想着成为一个作家,只想着让写作帮你看清楚、想明白或许能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。 |
路人丙 | 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,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毅力。最近这段时间我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费尽了脑筋,初中了,学习一直毫无毅力,教给他各种学习方法,最多只能坚持两天,真是快被气炸了。 |
---|---|
李笑来 | 如何让孩子体会到“重大的意义”? 这可能是每个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只有孩子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一点,他才有可能不用家长督促,而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。 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,苦口婆心地说是没有太大用处的。 最好的方法是,父母自己坚持做好一件事,而且让孩子看到这件事的成果。这应该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的最大意义: 我的父母通过行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。 对孩子来说,没有什么意义大过父母的亲身示范。 我的父母做到了,我作为他们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,而且我也想和他们一样变得更优秀。这些想法如果被植入了孩子大脑,想必父母也不会太过操心了。 |
路人丁 | 起初写留言总是不能被选上,而且看看别人的留言质量,自己就惭愧,于是不写了。但是换个角度想,多写一条都算是给自己赚钱呢! |
---|---|
李笑来 | 估计有不少读者留言的目的是为了“被选上”或者“拿奖品”。 目的本身没什么问题,只不过抱着这种心态是无法长期留言的。这个通过留言数量的变化就能看出来。 如果希望长期留言,我们能给它赋予一个什么“重大意义”呢? 我觉得不妨这么想一下。 每天留言200字,一周就是1400字,一篇说理性文章基本就是这么。,如果你每周总结一下自己的留言内容,就相当于每周写了一篇文章。 一年下来,就是52篇,你相当于给自己写了一本书,并且这里记录的都是自己的成长。 花了199元,不光更新了自己的操作系统,还顺带着给自己写了一本书,这个动力绝对比精选留言和周末奖品要大得多吧! |
路人戊 | 大脑是可塑的,喜欢和厌恶同样可以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将不喜欢但有意义的事情变成喜欢的事情。 |
---|---|
李笑来 |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功能: 遗忘痛苦。 你不妨回想一下昨天痛苦的事,上周痛苦的事,去年痛苦的事,你会发现越来越困难。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功能,恐怕就会被各种过去的痛苦纠缠,最后无法集中注意力到每天的工作上去了。 了解了这个功能之后,你知道为什么那些苦哈哈的坚持不管用了吧? 比如当你“辛苦”的背单词的时候,其实就是在向大脑发送指令:这么痛苦的事情可一定要忘记啊!于是越痛苦,忘得越多,越背不下来,进而越痛苦。 所以要想不放弃,首先就不给自己“痛苦”的暗示。 |
看网友留言,请戳:这儿。
发表评论